关于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这一内容,初高中历史教材都不同程度涉及到,初中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:近代工业的兴起,高中在必修Ⅱ第2单元第10课: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。本人在09年4月执教高中历史必修Ⅱ时,对这一内容高初中教学衔接时,作了以下一些尝试。 一、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 1、初中课标: 列举洋务派“自强”“求富”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,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。 2、高中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,认识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。 二、初高中教材比较 1、初中教材 (用多媒体显示初中教材内容) 引导学生归纳其内容如下 ⑴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 ⑵近代交通与电讯 ⑶民族资本主义 2、高中教材 通过多媒体显示下述内容,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⑴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 ⑵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起步 ⑶民族工业出现及其艰难发展 3、高初中教材异同 ⑴相同:都有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⑵不同:高中教材涉及经济结构变动;初中教材对洋务运动介绍较为具体,内容较多,高中教材对洋务运动简单概括,篇幅不长;对民族工业,初中教材主要介绍以张謇创办实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艰难发展,高中教材介绍了民族工业的产生、初步发展及艰难历程。 三、衔接措施 1、根据初中及高中已有知识,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及影响,随着西方列强商品的输入和中国农产品的输出,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。匙愿宰愕淖匀痪每冀馓,认识到经济结构的变动含义。 2、对洋务运动,根据初中教材的叙述,对高中教材主要归纳其时期为19世纪60-90年代,运动内容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等,指出“近代工业”的含义;采用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,并强调这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。 3、认真分析民族工业的出现及艰难发展 ⑴根据初中教材中“状元实业家”引出民族工业的概念,指出张謇的近代实业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建立的,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。 ⑵依据课文归纳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(内外因)、代表企业(两厂一坊)。 ⑶分析民族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(以状元实业家为代表)的原因及表现。 ⑷分析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原因。 四、衔接应注意的问题 1、由于具体史实初中教材描述较具体,高中教学时应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相关概念,如“经济结构”、“近代工业”“民族工业”等,从而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,由简单到复杂。 2、适当联系必修I中所涉及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,增强横向联系,使对有关史实掌握更系统。 |